探寻非遗之美,激活传承密码,弘扬中华美育,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7月,betway必威中文正版“乡”约盛夏,“耕”彩非遗社会实践团在段聪影和周睿老师的指导下深入鄠邑区娄敬庵村、东韩村,开展以“非遗传承”为主题的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和志愿三下乡行动双结合的社会实践,以文促“旅”贡献智慧与力量,致力让非遗“活”起来,让IP“亮”起来,让乡旅“兴”起来。
实践团在鄠邑区东韩村村口
团队在娄敬庵村委会采访后合影
提炼非遗符号,打造文化记忆
鄠邑区娄敬庵村与东韩村特定的传统习俗与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符号紧密相连,实践团对两个村落的非遗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挖掘和整理,确保这些资源得到有效地记录和保存。
通过接洽村委会,参观娄敬庵纪念馆、东韩村文化墙、农民画庄等,进而建立详细的非遗文化档案资料,包括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提炼非遗符号,打造文化记忆,以便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村委会委员带领团队参观娄敬庵纪念馆、东韩村文化墙、农民画庄
助力乡村“半诗意 半烟火”理想变现实
实践团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及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的“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防止大拆大建”等文件精神,深入村落文化广场、街头巷尾等地,面向游客和当地群众开展环保宣传、生态教育活动。
团队以当地的非遗、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倡议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不过度开发利用,营造“半诗意 半烟火”的理想环境,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非遗、民俗文化中,使乡村变得更加宜居、宜游,增强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文化传承理念,促进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团队成员在文化广场、街巷开展环保宣传、生态教育
盘活地方特色资源,构建非遗文化景观
实践团队注重挖掘非遗文化人才,通过拜访农民画家王乃良、书法大师赵志坚、剪纸艺人赵根民等非遗文化传承人,参与其工作室的研学活动,领略匠心风采,调动了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人才的领头作用,盘活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实践团志愿为赵根民老师改造剪纸工作室,设计剪纸文创系列产品等,创新非遗文化的展示方式,以现代数字技术打造非遗文化景观,调动了高校志愿者、文化工作者等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建立了长效的志愿服务机制,以文化凝聚力推动非遗传承。
团队成员拜访农民画家王乃良、书法大师赵志坚、剪纸艺人赵根民
植入“非遗美育”课堂,激活传承密码
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实践团将娄敬庵村、东韩村的非遗文化植入“非遗美育”课堂系列活动,通过在青少年中开展“一块布料的艺术”丝巾变汉服、“华丽的转身”漆扇DIY、艺术剪纸小课堂、儿童绘制巨幅农民画、“一起学秦腔”等美育小课堂系列活动,激活非遗文化传承密码,推动非遗的保护性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小传承人在实践活动的同时领悟非遗文化符号的含义,在审美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加强对非遗文化的记忆认同,提升大国文化自信。
团队开展“非遗美育”课堂系列活动
打造民俗文化旅游“IP”,为乡村注入“消费流量”
实践团致力于推进优势乡村资源与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搜集整理娄敬庵村、东韩村独特的非遗文化、民俗风情、历史景观等独特资源,通过公众号开辟三下乡专题活动日“迹”,以及抖音、今日头条、易班平台等媒介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突出的乡村文化旅游“IP”,为乡村注入“消费流量”。
团队活动日“迹”
授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文化符号落地生花
实践团成员通过参观东韩村家风馆,到访鄠邑区关工委办公室,将思想上的肯定转化成为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行动,为东韩村授牌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依托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提升本地村民的旅游服务技能和文化传承意识,将乡土文化情感、文化行为植入综合实践活动,涵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助力乡村文化符号落地生花。
参观东韩村家风馆
东韩村书记王登攀同志参加授牌仪式(左三)
这次生动的三下乡以社会实践育人范式推动立德树人路径,引导团队师生践行文明实践观念、志愿服务精神和优良社会风尚,鼓励引导他们在“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过程中融入爱国、爱乡情感,增强大国文化自信,为今后投身乡村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积聚了磅礴的青春力量!
中国青年网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6774875&app_version=1.4.13&sid=1623299&time=1724317370&signature=ZjEPYDGOJ685MLWwrbNaAwnGQUKkeQ34l3zVgQoedxKAkR20pB&sign=fdf9f6c3fd8cba398b41145f56e64a14#
大学生网报https://www.dxsbao.com/shijian/711092.html
三秦学子陕西学联https://mp.weixin.qq.com/s/TaxgSxIl8ckOtGNVqpcVgA
(文/图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段聪影 编辑/邓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