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党纪学习教育>> 正文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吴运铎的廉洁人生

编辑:滕辰晨 时间:2024-05-07 点击:

何谓廉洁?

何谓“廉洁”?不贪财货,两袖清风是廉洁、淡泊名利,立身清白亦是廉洁。《孟子注疏》曰:“廉,人之高行也”。《说文解字注》曰:“廉,引申之为俭也”,东汉刘熙《释名·释言语》载:“廉,敛也,自检敛也。”后来便逐渐将“廉”引申为节俭、少拿、不贪取等含义。“洁”,《管子·水地》载:“鲜而不垢,洁也”,本义是指干净、洁净,后来将其引申为形容人操行清白、志行高洁,如《屈原列传》有“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的说法。《楚辞·卜居》载:“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廉洁”二字为:“不受为廉,不污为洁。”“廉洁”一词将“廉”“洁”合而用之,逐步衍生为一种节制克己、不贪不占的清白操行,更指清廉自守、拒腐防变的高洁品格。

1917年1月17日,吴运铎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懂事的吴运铎自幼便开始分担家庭重担,10岁时跟着大人上山挑煤在山路上顶风冒雪卖苦力,13岁进入富源煤矿,成为一名小学徒。战争带来的苦难和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像滚烫的烙铁给他留下了刻骨的印象。在苦难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吴运铎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牢记“半丝半缕”物力维艰,用清廉如玉的一生践行着自己的“廉洁文化观”。

吴运铎坚持勤俭节约、坚决不搞特殊化、不占公家利益,热心奉献社会…哪怕物质条件逐步丰厚起来,吴老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从楼下买的包子、花生豆和熟菜成了他最常见的一日三餐,即便招待远道而来的亲人也是如此简单。他给别人写信,从不动用公用的信纸、信封,许多信封是自己糊的,甚至是用过后翻过来糊的。甚至,因为他总是穿着一身毛蓝布衣衫,医院大夫拿着他的病历,笑着说:“估计你这位农民兄弟自己肯定不知道,你不仅和科学家吴运铎名字一样,连近视眼的度数和受的伤残情况都一样。”在《把一切献给党》中,他这样说:“专为个人打算的人,实际上没有生活方向。成天在自私自利的阴沟里爬来爬去,弄得一身泥,满脸脏,走到哪里,臭到哪里。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吴运铎虽未对“廉洁”二字做过系统阐述,但他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践行着“廉洁”。

不搞特殊,严律己

如果一个人的精神是富足的,便不会轻易被物质条件打败。革命战争年代,面对简陋艰苦的环境吴运铎从不抱怨,而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如果没有条件那就自己创造条件,艰苦的生活和刚毅的品格,塑造了吴运铎艰苦朴素的作风,铸就了他清正廉洁的人格底色。1939年5月,吴运铎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看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一生最大的幸福,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必须把工作做得更好,处处起带头作用,丝毫不能辱没共产党员这个崇高的称号。自此,他更加严于律己,无论身处何位,始终将廉洁作为共产党员的信条,生动诠释。

新中国成立后,吴运铎先后担任多个要职,期间厂里专门为在战争年代受过伤的领导们开设干部“小灶”,但吴运铎始终和职工一起排队吃“大灶”。厂里看他孩子多,也慢慢长大了,挤在一起不方便,很影响他的休息,想再分给他一间住房,也被拒绝了,他说:“大家都是这种条件,我不能比别人特殊”。一次,单位送了他一些自己鱼塘的鱼给他补身体,当他得知没有给钱后,坚决把鱼退了回去,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一根红线-不搞特殊化,不占公家便宜。

由于多次身负重伤,旧疾顽固,遇到恶劣天气,他的腿会隐隐作痛,为了让吴运铎伤残的身体少受颠簸之苦,周恩来总理指示给他调拨一辆小轿车,有关同志特地选了一辆英国制的高级轿车。吴运铎知道后,坚持换了一辆便宜车,平日里总是揣着一张月票挤公共汽车,必要时才用车,大家很是心疼,他却乐呵呵地说:“我的伤已经好了,怎么还能搞特殊化呢?坐不坐专车是个小事,丢了勤俭节约的老传统那可是大事情。”1986年,妻子陆平意外骨折,不能再照顾他,组织上想派专人照顾,吴运铎坚决地说,“不能那么做,因为我已经不能为革命做什么工作了,尽量不为自己的事给组织上添麻烦,这是我唯一的贡献了。”他也不允许孩子们丢下工作来照顾他们,于是花费大半个月的工资雇了一名护工。在遗嘱里他更是强调:后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不保存骨灰。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一生的老英雄,在有限的生命即将迈向终点的时候,还在叮嘱着一切从简,不愿搞特殊化,更不愿给国家添麻烦。

不谋利益,育人格

吴运铎曾说:“我参加革命,并不是把资金存在银行里,打算捞一笔优厚的利息。”这一点在他的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对子女的教育更是如此,他从不用职位之便谋取发展利益,而是注重人格的培育和廉洁的教导;他要求孩子们只有努力工作的义务,没有借助他的名誉和影响谋私利的权利。吴运铎的五个子女际遇多有不同,但他们没有一个是靠“沾父亲的光”读大学、找工作,完全是靠个人的努力。吴运铎曾不止一次告诉孩子们:“人生的路,由你们自己去闯,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克服更多的困难。”在他的教导影响下,儿女们始终把“人的奉献应该大于他的索取”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他们在本职工作岗位,尽已所能,做实事不图虚名,更没有求父亲为自己办过“走后门”的事情。

对待子女以外的其他亲戚,吴运铎也倾力相助,但他有自己的原则,对于体弱多病丧失劳动能力的鳏寡老人,自己再苦、手头再紧,都要设法相助;而对有劳动能力的晚辈,则要求其自食其力。1958年,陆平的外甥女翟秀珍被分到第一研究所工作,翟秀珍非常想学技术,成为一名技术工人。但吴老却让她把学技术的机会让给了其他青工,并建议她在服务岗位上历练。直到小翟多次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和先进职工,吴老才同意让她到工厂学技术。改革开放初期,老家的亲戚专门找到在兵器工业部当领导的吴运铎,希望他能特批一批钢材帮助地方乡镇企业发展,他也坚守底线原则,拒绝“特批”,最后提出利用钢厂边角余料生产铸钢的方法,解决了乡镇企业用钢难的问题。

不重钱财,重奉献

吴运铎淡泊名利,对物质利益看得很轻,面对“全国劳动模范”和“中国的保尔”诸多荣誉,他总是强调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党的培养和同志们不断帮助的结果,光荣应当归功于党和同志们。50年代,吴运铎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发行1100多万册,还出版了《和青少年朋友谈修养》《奏响生命之歌》等书,稿酬丰厚。但他全部投用于青少年和公益事业,出资建立红领巾工厂、购买书籍,不仅“倾囊相助”,更投注了大量心血,他拖着残弱的身子,到机关、工厂、学校等地作报告上千次,听众多达10万人。哪怕自己还在住院,也要把病房当课堂,接待少先队员过队日、共青团员上团课。一批批病残青年在他的鼓励和影响下,重拾希望、重振信心。

纵观吴运铎的一生,就是把一切献给党的一生。战争年代他舍生忘死,为国铸剑,夙夜在公,为党尽心;和平年代他廉洁修身,从严治家,和妻子相濡以沫,故剑情深,对子女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对待生活情趣高雅。真正做到把对家庭,对妻子,儿女的亲情摆在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之下,坚持廉洁自律,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将把一切献给党的精神融入贯通到一生之中。时代变迁、光阴流逝,吴运铎的廉洁精神不会暗淡,必将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光芒,激励一代代党员干部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来源: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

欢迎【云打卡】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吴运铎纪念馆:http://xbjd.norincogroup.com.cn/wyd/

关闭

扫一扫分享本页

电话:029-81481188(党政办公室)81481111(招生办公室) 81480005(传真)

地址:西安市鄠邑区人民路8号 邮编:710300

建设与运维: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betway必威中文正版电话:029-81481188(院办)81481111(招生)备案号:陕ICP备06002608号陕公网安备:61012502000138号

总访问量:本月访问量:今日访问量:

Baidu
map